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5章(2 / 2)

  且不说郑夫人如今盘算起了什么,崔简看着两人牵在一起的手,又抬首望向卢十一娘的侧脸,突然有些恍惚地想起了身在青龙坊的时候。那些日子,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寻王娘子。待到夕阳西下时,她也总是这样牵着他,慢慢将他带回阿爷身边。那时,他其实也曾经想过,若是阿娘还活着,他们是否也会这样手牵着手,一起去找阿爷呢?回过神后,他瞧着卢十一娘,却突然有几分失落:不论小姨母有多像他阿娘,毕竟她也并不是阿娘。而且,他也隐约发觉,她虽然有心与他亲近,但好像仍有些紧张不安。

  崔小六郎仔细地想了想,在心里安慰自己:小姨母比蕙阿姊也就大了两三岁而已,其实更像是一位姊姊一样。而且,他们俩从未见过面,自然是有些陌生。他自己在前几天不也是坐立不安、左思右想么?

  “小姨母一直知道我么?”他低声问。

  “自然知道。”卢十一娘垂首笑望着他,“你尚未出生的时候,我便给你绣了小衣服小鞋子送过来呢。”

  “那,小姨母为什么不来看我?”崔小六郎咬了咬嘴唇,又问。

  卢十一娘怔了怔,停下脚步,认真解释道:“卢家在范阳,属幽州管辖,距离长安实在太远了。你的两位舅父都在外头做官,天南地北,已经多年不曾归家了。小姨母一介女流,也不好出门。”她说着,微微一顿,眼眶红了起来:“你阿娘过世的时候,小姨母曾想过来看看你。只是,那时候你外祖母病重,小姨母须得侍疾,又担忧她的病情,所以才未能成行。后来,她也去了,小姨母和舅父们都须得闭门守孝……所以才……”

  “我……我不知道。”崔简低声道,有些伤感,“我不知道,外祖母已经去世了。”

  “你那时候还太小了。”卢十一娘轻轻一叹,“如今也还小呢。”

  “那外祖父身体可还好?”

  “他身子还算康健,如今也已经赋闲在家中休养了。”

  “等阿爷下一回带着我出远门,我们便去幽州探望外祖父。”崔简道。他亦不知道幽州究竟有多远,但他相信,跟着自家阿爷,就算是再远的地方也能去。

  卢十一娘听了,笑道:“那他一定会很高兴。”

  崔简素来敏感,觉得她说此话时似乎语气隐有波动,便不再提外祖父之事:“除了小姨母,两位舅父,我还有哪些长辈?”

  “你还有一位嫡亲的大姨母,如今正在荥阳,也便是你祖母、大世母的娘家。”卢十一娘回道,“她也常念着你。若是你祖母、大世母有回娘家省亲的打算,不妨请她们带上你去见一见大姨母。另外,你还有三位庶出的姨母,她们都嫁得远,平常来往也不算多,不提也罢。”

  崔简年纪尚小,还不明白嫡出、庶出之间的差别,崔家也从来没有人与他说这些。他想了想,又问:“庶出,就是像我三世父、五阿兄那样?”

  卢十一娘微微颔首:“嫡庶有别,你再长大些,进学之后便会渐渐明白了。说起来,阿实,你可曾启蒙?”

  “今天正好启蒙了。”崔简想起早晨与阿爷在一起写字,便忍不住笑眯了眼,“阿爷教我写篆书、汉隶、楷书,还写了《千字文》给我临帖。”

  卢十一娘微怔,终于露出了一个异常明媚的笑容:“阿实,你阿爷很疼你呢。”

  “嗯!”崔简连连点头,“我阿爷,是世上最好的阿爷。”尽管他知道,自家阿爷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好。但这并不妨碍他崇拜和憧憬阿爷,更不妨碍他敬爱和依赖阿爷。

  卢十一娘松了口气,笑着接道:“你过得好,那小姨母便放心了。”

  崔渊跽坐在茵褥上,有些心不在焉地听着卢十郎与崔澄讨论进士贡举之事。这卢十郎的年纪与他相差无几,态度也甚为从容自若,但或许因为中了一州解头的缘故,说话间颇有几分自信甚至自傲的意味。当然,身为五姓子,又在故乡颇有文名威望,自傲一些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他却从那种自傲当中,感觉到了些许对他的审视甚至于轻视。

  崔子竟崔四郎并不是不曾受过审视与轻视,也并非受不得审视与轻视。年少刚成名时,他受到圣人夸赞,又拒绝圣人的征辟,便有各种议论涌过来,他也完全不放在心上。前两日,他那未来舅兄打量他时也颇为苛刻,言辞中多有试探与机锋,但他也能够理解他并不相信自己会是九娘的良配。

  只是,这卢十郎分明奉了长辈之意,想继续崔卢两家的两姓之好,在贡举之事上又欲得他家阿爷举荐,却在他面前流露出这种情绪,也不明着说到底是为什么,简直是不知所谓。难不成他以为,他崔子竟须得怀着好涵养一直忍耐他不成?或者,他崔子竟必娶卢氏女不成?或者,他若不愿意娶,还有人能逼着他娶不成?

  崔渊眯起了眼睛,瞥了旁边的崔澹一眼。崔澹性子直,但眼光向来锐利,也不耐烦这样的“亲戚”。两兄弟互相瞧了瞧,决定将这人扔给大兄处置便是。既然是长兄,自然须得劳累一些。

  于是,崔澹率先起身,道:“大兄、卢十郎,我与同僚有约,也是时候出门了,便不多陪了。”他拱了拱手,以示抱歉。卢十郎自然连声道“无妨”,客气地起身相送。

  只是,没待崔澹走出几步,崔渊也立了起来,漫不经心地道:“我还有幅未完成的画,忽然生了些灵感,耽误不得。既然大兄与卢家十舅兄相谈甚欢,便多担待一些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