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36章两肋插刀(1 / 2)





  张金生说:“要想富先修路,我这一路走来如临如履,差点没颠死。结果到了你的门口还是中招了。”

  范国昌道:“是啊,这里距离北二环直线距离只有五公里,可是路不行,不通车,所以得从西边国道绕,足足要走四十公里,这怎么行呢。”

  陈墨道:“凤安县就没想过要修条路通到市区去?”

  范国昌在荒草地里找了一会,拔掉一把野草,踢着地上的石子说:“这不是路吗,路是有的,就是质量差了点嘛。”

  据范国昌介绍说,这条路是前任凤安县领导争取的,但因资金不足修成了半拉子,后来那位领导还因为修这条路出了事,继任者对此没有兴趣,所以就荒废了下来。乃至于七八年后的今天必须在草丛里才能找到路基。

  而市区方面对桥头镇搞工业园是反对的,担心资源外流,影响gdp和税收,所以嘴上支持,暗地里使绊子,这条路躺在规划图上七八年,仍然还是一个规划。

  张金生说:“交通、能源、通讯是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这条路不打通,什么项目都谈不成,谁也不会闲到拿钱到这来打水漂。”

  陈墨道:“问题是前面就是北关区的地盘,北关区正在搞双桥工业园,肯定是不希望在桥头镇出现竞争对手,我敢打赌他们是肯定不会修的。”

  张金生说:“那就逼他修,范兄你招商一个大项目来,让市里给他们施加压力。”

  陈墨道:“你把逻辑关系搞颠倒了吧,没有路,哪有大项目肯来?”

  范国昌道:“项目肯定要引进,我最近就准备到市区跑跑,到时候还要请你们二位多多支持。”

  张金生道:“别的先不说了,范书记,你这地先给我来一百亩,我来建个工业园。”陈墨眼睛一亮,对范国昌说:“金生这可不是在开玩笑,金生在南郊的工业园你去看过吧,搞的很不错的。”张金生的学苑食品饮料印刷包装工业园奠基时范国昌是去过的,但那时候除了荒草就是黄土,什么都看不出来,所以也就没什么印象。

  陈墨道:“那里已经今非昔比了,机器隆隆,一片繁忙,一共有二十几家企业吧。”

  张金生道:“一共二十七家,都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范国昌说:“好,我明天就过去看看,顺便给你的墙根松松土。”

  张金生的工业园搞的是不错,但企业肯落户于此,看的不是张金生的面子,看的是大工业园优越的配套设施和良好的政府服务。张金生为了帮朋友特意把工业园管委会的领导都介绍给了范国昌,鉴于两地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工业园管委会方面还是很有诚意地传授了范国昌一些经验。

  范国昌不是走马观花的来转转,而是问的很仔细,要了很多资料。

  晚上工业园管委会宴请范国昌一行,结束后,范国昌对张金生说:“你送我回去,我得连夜召开会议研究。”

  张金生道:“范书记,凤安不是学生会,桥头镇也不是团省委,在乡镇开展工作是不是入乡随俗,考虑一下当地的情况?晚上开会就算啦。我陪你去见一个人,这个人或者能帮到你。”

  张金生带范国昌去见的这个人叫周善福,是丹江县人,他从大队书记起家一直干到省交通厅副厅长,退居二线后在省政协干常委。

  他的一个孙子在青藤教育上补习班,因为报不上名很生气,亲自找到办公室理论,张金生听出他是丹江口音,就出来招呼,三下两下成了忘年交。

  此后年节,张金生都会送一份礼给他,没什么特别目的,就是觉得多个老乡多条路。周善福也说过好几次,问张金生有没有什么困难,有困难跟他说,趁他还没有完全退下来,还能发挥点余热,等完全退了,再发热就只能上医院了。

  周善福住在城里有名的厅干小区琥珀名城,张金生轻车熟路地走过去,敲开了门,他把范国昌介绍给周善福,然后话题就被范国昌和周善福主导了。

  张金生趁机溜进周善福小孙子的房间,拐着他一起打街霸。

  范国昌天才的说服能力再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竟然说服周善福答应两天后组织一个省政协调研团去凤安县桥头镇考察调研。

  然后他就愤怒地把张金生撵滚蛋了,他孙子被张金生拐着打游戏,完全忘了写作业。

  周善福的调研级别很高,不仅他自己去,还拐了一位政协副主席同行。张金生是在南州的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的,新闻配了图片,桥头镇工业园的巨大牌子下站着一群人,那位副主席自然是主角,他正面色凝重地听范国昌汇报工业园区的未来规划。

  周善福也在图片中,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狡诈地”盯着张金生。

  张金生没有询问范国昌考察的结果,因为这种事就是个借力用力的过程,等慢慢来,丝毫急切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