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03章(1 / 2)





  习惯了高高在上,自己能看明白的事,就以为所有人都该跟他一样明白,谁不明白谁就傻。

  可是拓跋乌眼里不屑理会的浅薄阴谋,在那些底层士兵们眼里,却是关乎亲朋的生死,感情是不能用理智来克制衡量的。

  也许他相比拓跋乌的另一个优势,就是意识到这些士兵都是人。

  “其他情况呢?”萧怀瑾得知拓跋乌的反应就放心了,又问及别的。平时西魏人将高阙塞的附近严防死守,消息总是递不出来。好不容易这几日天降大雾,借着雾障的掩护,两人试探了几次,今夜终于得以扮作牧民,从城头那边接了消息。

  “还有就是拓跋乌号称的四万大军,叱罗托掌兵一万八,他自己两万多人。据我们钉在那边的兄弟说,现在也没有那么多。”

  另一人道:“是,他曾经和伯爷打过两场,死伤也有不少,算起来现在能上阵的,差不多一万六千人。”

  萧怀瑾点点头,心下稍宽,又问道:“他们的辎重,你们见到过么?有多少?”

  “我们的人怕引起疑心,也不敢总是去附近转悠……哦,前些日子,他们撞见一次民夫押粮,估算着那阵势,约莫是有两万石,算上他们伤兵在内够撑半个月。现在已经过去好多天,不知还能撑多少日子。”

  “但西魏人习惯自己带些肉干奶干,这就难说了……”

  拓跋乌看上去也不像没底气的样子,这究竟是疑兵之计还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萧怀瑾也猜不出来。他挥手,叫他们退下了。

  李尧等人便退了下去,帐子里复又一片安静。

  灯一直亮到了后半夜,火盆沉默地燃烧着。

  军营里已连着开了几夜的会。谢令鸢单独睡了一个小账,半夜醒来,看到外面中军账里依然明亮,她裹衣起身,推开门,便见萧怀瑾坐在火盆边,对着舆图发呆。

  这一幕,她不由心生感慨。曾几何时,这样的情景,她只在何太后的长生殿里见到……那时候皇帝在干什么?哦,养老虎,喂豹子,听白昭容唱曲。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看了一会儿,她忽然觉得萧怀瑾头上有什么反光一下,白花花的刺眼。她走近,才发现居然是一根白发。

  萧怀瑾察觉有人近身,抬头便见德妃直直盯着自己,怔道:“德……妃的二哥,你盯着我做什么?”

  谢令鸢回神,才发觉自己方才有点冒犯,未经通报进入中军账中是刺探军机的大罪,深夜里她盯着萧怀瑾一语不发也挺渗人。

  不过皇帝从不跟她追究这些,她转开视线,温声道:“睡前收到何参军的文书,说已下令南六郡的军府,叫他们派人去天水县接军饷,不日便到。我们粮饷是够的。”

  萧怀瑾听出了她话中不动声色的慰解,心下生暖,随即茫然起来:“……?接粮?哪里的粮?谁送来的?”

  “长留郦家呀。”谢令鸢笑得有几分意味深长,似乎还有点磨牙:“您不是在那里,半夜跟郦家人打了一仗吗。郦家人找不到您,倒把我们给痛殴一顿。”

  萧怀瑾:“……啊?”他是怎么也没想通自己哪里招惹了二皇兄的娘家。

  这算是……仇家寻仇来了?

  *******

  谢令鸢说的天水县,位于并州东南,远离西关朔方等兵镇重地,相对安全。

  南方六郡的几个军衙,接到行台发来的公文后,拼拼凑凑,总共调集了两千人手,在天水县外的定点镇子上,等着交接中原送来的粮草。

  郦依灵从来没在这样风吹日晒的冬天赶路,到天水县外时,白皙的脸都有些被吹皴,泛着两坨高原红。她的兄长郦依君也晒黑了点,看着还是颇为精神。

  “诸位辛苦,这一路应该还顺利吧?”奉命前来交接的天水县差官上前,客气寒暄,笑着道:“煌州那边,常年窝着山匪,路可不好走。”

  郦依灵笑了笑:“谁敢。”

  简短两个字,气势十足,令人不由刮目。

  粮草一万五千石,除了谢令鸢她们一路敲诈的,还有郦家自己捐的。负责清点的官差很是感动。前些日子,督粮参军何赐学把全并州的乡绅豪族勒索了一遍,这件事在并州传开,成轩然大波,褒贬不一。如今郦家这样慷慨的世族,委实不多见。

  交接手续完毕后,郦依灵画了押,随口问道:“这些够么?你们准备送去哪里?”

  “迟迟等不来你们,前些日子没办法,何参军就出城,去征了些现粮,所以朔方城内暂时是够了。”那官差笑了起来,具体数额是军衙机密,他们也不清楚。只听说有的豪绅交不出现粮来,只好打了欠条,这下连明年的军饷也不必发愁了。

  “所以你们的货送来,何参军吩咐咱们转去高阙塞,柳大将军那边。”

  郦依君一怔,心头冒起不翔的预感。

  兄妹二人幽幽对视一眼,郦依君轻咳一声,面色古怪:“那个……是柳不辞大将军吗?”

  “并州的柳大将军,只有一个啊,”那官差热情洋溢道:“就是重挫西魏王子、坚守朔方城门,声名显赫,战功累累的柳不辞!”

  郦依君:“……”还真是他啊。一路上听到零星传闻,难道要亲眼见证了?

  那么问题来了,在长留的时候,他因误会把柳不辞追着打了一顿,如今自己千里送粮,送到天水县就止步不前,这算什么?认怂吗?心虚吗?

  那官差见兄妹二人的神色有些一言难尽,他好奇道:“你们从中原来,莫非他的名声在中原也传开了?”

  安定伯身兼并州刺史,并州别置尚书台的事,被衙门急报长安,普通百姓尚不知情,世家高门里却是传开了,都知道并州有个第二朝廷。

  被柳不辞打劫过的那些豪族简直气炸,本以为他是哪路的流民帅,谁成想竟然是已故柳贤妃的亲戚,你当钦差就安分守己一点好吗?一路打劫到目的地,这算哪门子的出巡?

  但他们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这强盗钦差前脚走了没几天,一群“京门四姓贵公子”后脚就跟上来,商量好了似的,总能敏锐发现他们的漏洞和坏账。瞒税也好、圈地也好,都是朝廷明令禁止的,为了遮丑,他们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孝敬点钱粮,当是破财免灾。

  所以,当并州的行台横空出世,江湖流传起了柳不辞的传说,他们心情实在复杂万分,却也只能抬头望天,权当什么都没发生过。

  郦家从长安听了这个传闻时,郦依君兄妹押粮出发已经有不少时日了。郦老太爷单独把长子召到面前,欲言又止:“小九他们去并州,倘若又见到柳不辞……唉,这孩子可千万不要再结仇啊。”

  郦大老爷一脸劫后余生的表情:“幸好,外甥在信里说过,不会让他们到交兵地带。若无意外,他们甫入并州地界,军府便会派人去接,待交接过后,孩子们也就回来了。”

  可郦老太爷依旧忧心忡忡:“我怕的是,这两个孩子,不知轻重,不识深浅,擅自闯去困危之地,纵然想护也护不得。”

  “……”郦大老爷干笑一声,虽然很想安慰父亲,却忽然词穷——